2、伤寒型 非伤寒沙门氏细菌感染时,可引起类似伤寒的临床表现,其中以猪霍乱菌较常见。症状一般较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胃肠道症状,或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皮疹少见,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而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少。病程大多仅1~3周,血和粪便培养可获有关沙门氏菌。复发机会比伤寒多。 3、败血症型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败血症的机会不到10%,而艾滋病(AIDS)可高达45%。败血症型患者约有1/3~1/2有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或新生物等原发病,预后较差。本型以长期发热为主要特征,体温可高达40℃以上,呈不规则热(弛张热或间歇热),伴反复寒战、出汗、头痛、恶心、厌食、体重下降,部分患者有胃肠炎症状,偶见脾肿大,约1/4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局部感染病灶,以骨关节最常见,且可累及多关节,迁延不愈,形成瘘管。新生儿、婴儿的脑膜易受侵犯,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其他尚有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膜炎、脓胸、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等。 4、局部化脓性感染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缝线处、骨折处、组织器官移植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处以及有肿瘤处等原先有病变,或活力不强的部位。本型无胃肠炎或全身症状,仅有脓肿形成,并呈慢性化倾向,需靠病原菌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怎么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1、控制传染源 ①对急性期病人应予隔离,恢复期病人或慢性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或幼托工作。 ②饲养的家禽、家畜应注意避免沙门氏菌感染,饲料也不能受该菌污染。 ③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水源。 ④不进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内脏等。 2、切断传播途径 ①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时要分刀、分板。食用时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 ②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对牲畜的屠宰要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以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在肉类、牛奶等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必须注意清洁、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