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频道

揭密母子恋背后的心理能量(2)

发表时间:2021-06-28 14:50:08

对于雅恩来说,与杜拉斯相爱,使他充分满足了超级粉丝的崇拜心理。在少年时,雅恩就深深地爱上了杜拉斯的书,把自己想象为书中的角色。他曾把杜拉斯书里的句子大段大段地抄下来,背下来。读大学时,他因与杜拉斯结识而扔下了康德、黑格尔、斯宾诺莎、司汤达等哲学先贤。杜拉斯就是他心目中唯一的神。他曾说:”对我来说,杜拉斯成了文字本身。“

作为杜拉斯的超级粉丝,他长期心甘情愿地生活在杜拉斯的阴影下。晚年的杜拉斯性格更加暴躁,时常对雅恩怒吼,让他滚出房子去,或是滚回到原来的地方去。然而一次次的,雅恩去了又回来,因为他割舍不下杜拉斯。这就像他在书中所写的:”我又能去哪儿呢?我哪儿也不能去。我爱您胜过世上的一切。“由此,所有的烦恼在这份执著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崇拜意味着顺从,爱意味着忍耐。事实上,就连安德烈亚这个名字,也是杜拉斯给他起的。

  ”母子恋“的群体心象分析:强烈的补偿心理驱动

一般说来,”母子恋“较”父女恋“更难获得社会的认可,其追求也需要更大的勇气。而这背后往往是强烈的补偿心理驱动。杜拉斯敢于与雅恩相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奋力追逐自己当初失去的母爱。由于长期不受关注,杜拉斯从小就视家庭为棺材,力图独闯天下,哪怕是流浪街头、去当妓女。杜拉斯曾言:”对那种危险的爱好,已经在我身上扎根。“而雅恩能与杜拉斯相恋,则是其极度崇拜心理的作用。在他们的爱情中,杜拉斯追逐的是爱情常规的破坏,以补偿自己童年的被动与无奈;而雅恩追逐的则是偶像的确立,并竭力加以维护,以满足自己的崇拜心理。由此,”母子恋“的出现一般会有下列特点:

第一、”母亲“十分追逐个人行动的主动性,强烈希望打破常规,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第二、”母亲“的童年遭受过了极大的压抑,一生都在逆反行动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第三、”儿子“由于十分崇拜”母亲“的某个方面而夸大了对”母亲“的整体的社会认知;

第四、”儿子“十分愿意做”母亲“的超级粉丝,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一切。

杜拉斯的自传体小说《情人》讲述了一个贫穷的法国女孩与一位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它真切地描述了情人间的那种反叛与无奈的心境。其实,这也为杜拉斯晚年的”母子恋“埋下了伏笔,因为杜拉斯需要反叛,这可谓是她生命的活力!

也许正是这一切,才令一个名叫雅恩的小伙子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甘愿为她付出一切。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大家都在看
猜您喜欢
全站热搜